巧手!丽江手艺人忠义市场卖手工蓝子22年……-凯时尊龙官网
在丽江,篮子是一种与家捆在一起,解不开的乡愁。
在丽江,篮子是一种与家捆在一起,解不开的乡愁。
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城里乡下人开门过日子,家家都有好几个。
丽江人的篮子
无论行走在山间小路,还是赶街市上,都会看到身背花篮子的丽江人。
篮子是丽江人的运输车。陡峭崎岖的山路,无法通车挑担。而篮子则能随身而带,变负重为灵巧。
篮子是丽江人的襁褓与摇篮。在丽江,许许多多的孩子在篮子中度过童年。捡柴割草打猪菜也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课。一个体重三十斤的孩子,能背起五六十斤的猪草柴火,直到肩头勒起红印,长成厚厚的茧子。
篮子是丽江人的购物袋。每逢赶集,山上山下就成了篮子的世界。无论老少,汉子还是姑娘,人人背上一个花篮子,背去山货,背回种子化肥等生活物资。如蚂蚁负重般,哪怕汗流浃背也不停歇,篮子里承载的是他们全家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小小的篮子,沉淀岁月沧桑,承载现实与梦想,浓缩着丽江的生活方式的传承,更是丽江人民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见证。
编篮子的丽江手艺人
“我做这个手艺做了27年,我觉得如果完全放弃的话,对丽江人来说还是不太方便。总有一些人还是需要这些的。只要有需要,我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家住丽江七河新民下村的刘志武今年50岁了,身体硬朗,手法灵活,有一股“精气神”,他希望传统的编篮子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作为地道的“新民人”,刘叔对新民这座小村庄的人文历史真是如数家珍。“我们新民下村只有两个姓,一个姓‘和’,一个姓‘刘’,有纳西、白两个民族,两姓两族各占一半。”他说,在30年前,他所居住的新民下村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掌握着编篮子的手艺。
“这门手艺,已经快要失传了,现在很少会有人去编这个东西。”聊起编篮子,刘叔侃侃而谈。在二三十年前,手艺人还很吃香。当时20多岁的刘叔跟着村子里的人,慢慢摸索出了这门手艺。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买来编织带跟着学编篮子,几乎丽江农贸市场卖的篮子,都出自我们村。当时确实是个收入不错的职业,靠着编篮子,可以养活一家人。从此,编篮子成了村里的一项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村里也就多了一条致富路。”刘叔说。
走进忠义市场,只见由刘叔亲手编制的篮子摆得整整齐齐,大大小小的篮子,款式各异、五颜六色,很是引人注目。
端坐在小角落里,刘叔双手娴熟灵活的编织着,仅仅2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个花色搭配完美的篮子,让一旁等着要货的大妈啧啧称赞。
看到客人停下脚步,他就会吆喝进行销售。价格20、30、40、50不等。问他卖了多少个篮子,刘叔说已经记不清了,人来人往,记不清驻足买走篮子的人有多少,但岁月的印记,却让他记得自己的手艺已经坚持了多少年……
编篮子除了要用到买来的编织带,还需要用到竹子。
刘叔编织的竹子,是自己进山去砍的,挑选适合编织的竹子也是个技术活,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
砍好竹子,就要把竹子劈成竹条,便开始用这些竹条编起来,只见或横或竖,各种直线与曲线的竹条和编织带经纬交织,就定型成各种花样。
在刘叔看来,编的篮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人们才会喜欢。“现在城里人买篮子越来越少了,乡下人买的也没有以前多了。我得编出更精巧的篮子来,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到了就喜欢,还愿意背着篮子上街买菜。”
对自己的篮子,刘叔充满自信,只要正常使用,都是可以使用7、8年的。
“我这辈子都在干这行,在做不动之前,能多编一个就多编一个吧。”一根编织带、一个竹条,编的不仅是手艺,一同编进去的,还有刘叔为此平凡而坚守的岁月。
丽江的手工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也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份朴实的勤劳与智慧。
相关推荐
- 丽江到底有多美 令前来采风的oppo reno系列体验者们流连忘返
- 重3.2斤500元一个的石榴豪横亮相!永胜软籽石榴丰收啦
- 丽江市民间艺人协会宝山吾木纳西文化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 印象丽江:民族团结繁花似锦
栏目最新
- 《岁月如歌》作品首发式在古城区图书馆举行
- 丽江纳西族歌手雪莲君新歌发布《相念三生》
- 丽江市民间艺人协会宝山吾木纳西文化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 秒懂!警花小姐姐手把手教您快速自助办理身份证
- 和世奇原创纳西语歌曲《父亲》问世 字字句句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