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金兰:多元文化荟萃彝族村-凯时尊龙官网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可用于文化分析。“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可用于文化分析。“一体”就是中华文化,它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是现代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对象。“多元”可以是地域的多元,也可以是民族的多元。云南26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鲜明的个性。永胜程海沿岸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寨——金兰村,就是云南多元文化荟萃的地方。
金兰村隶属于永胜县程海镇河口村委会,坐落在白云山东麓、程海湖西岸,实乃依山临水之风水宝地。村中清代《行知批录》碑文中称其为均早郎,民国《永垂千古》碑文中称其为称金早郎,当地民间俗称格早兰(郎),1951年正式定名为金兰村。“金兰”原指牢固而融洽的交情,源自《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成语“义结金兰”,指像兄弟姐妹一样的情谊。金兰村名,取意甚善,名副其实。
金兰村有杨、罗、李姓人家世代居住,三姓祖宗香位均署湖广长沙府湘乡县,族别自称“阿乌浦”,当地他称“湘潭人”,民族识别时划为彝族。明代以来,金兰村的少数民族“阿乌浦”,因与澜沧卫边屯军民交往密切,其语言、服饰、住房、婚恋、丧葬等习俗,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然而,金兰村又有多民族文化元素流传至今,最突出的是传承着民族节日刀杆节,并遗存着多种宗教文化现象。程海金兰村彝族刀杆节,已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活动内容与仪式的特殊日子,它几乎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所有层面的内容,并在较短时间将其中最典型的部分展现出来,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刀杆节”曾在云南傈僳族、彝族聚居地区广有分布,由于老艺人的不断去世,目前仅在怒江泸水、大理漾濞和丽江永胜等地流行。据杨彬先生编著的《金兰村志》记载,金兰村彝族刀杆节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
彝族刀杆节来历的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大理国王段思平在金兰村住过而兴。在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之间,大理还出现过3个短暂的地方政权。当时的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遭大义宁国杨干贞追杀,善巨郡守高方将他接来永胜密谋联络37部大计。随后,高氏帮助段思平攻灭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地方政权。段思平当年来到永胜时,恰逢春节居住在程海金兰村。人们后来不仅修建了天子庙供奉,还在每年正月初三举行“太平盛会刀杆节”以示纪念,真可谓“义结金兰”之举。
彝族刀杆节来历的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金兰村理想化的“状元”而兴。相传明末清初,本村有个杨姓读书人,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得到村民赞助,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中状元。不料,杨姓“状元郎”在中秋节返家途中,却被奸臣谋害而死。为了纪念状元,祭祀本土祖先,村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在天子庙举行“科升科中刀杆节”。时至今日,天子庙里不仅供奉着天子,还供奉着本土状元和36位土主,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特征。
金兰村现今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日的刀杆节。届时,村民无论外出远近,都要赶回家来过节。所谓刀杆,是用两根木杆做成梯子,梯级则用长刀做成,刀刃向上,刀背朝下,竖起来有十几米高,登梯者光脚踩刀而上。刀杆节中最扣人心弦的表演,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人们常把“刀山火海”比喻为非常危险的地方,而把“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人视为勇士。在云南,一些地方的傈僳族也有“上刀山下火海”活动,但都是男人所为,可在永胜程海金兰村,彝族女人也敢上刀山下火海呢!
金兰村上刀山下火海的祭司,也同纳西族一样称为“东巴”,但金兰村东巴男女都有,而且是靠师徒传承至今。诚如金兰之子杨彬先生撰书楹联所说:“师上刀山传东巴神韵,徒下火海展金兰风情。”节日前一天,金兰村里十几位男女东巴,要在掌堂师傅的率领下,在天子庙举行敬堂封刀仪式,亦即选取36把钢刀绑扎刀杆。他们把两根十五六米长的木杆并立地上,将36把锋利钢刀作横档的梯蹬,紧紧地绑扎在两根木杆上,木杆上再扎些彩旗为饰,择吉时把刀梯竖立在天子庙前空地中央。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的“三清天”,就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刀杆上的36级梯蹬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道教的三十六重天,只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才能进入道家认为的最高境界。
节日当天,上刀杆的东巴通常是三男二女。他们头戴五神冠,腰系红带子,先在天子庙神像前念经祈祷,然后依次走向刀杆。在刀杆前边,人们还要烧上一堆炭火,原先上刀杆者要光脚在火堆里蹦跳一番,不时捧着火炭擦洗脸颊,直到把炭火踩得奄奄一息,现在简化成脚踩烧得通红的铁犁铧,然后骄傲地让观众看看没有灼伤的脚掌,此举便是所谓“下火海”。相传,“下火海”有驱逐邪秽和消除水火灾难的作用。这一信俗,自然与彝族对火的崇拜分不开。
节日的高潮是接下来的“上刀山”。东巴们依次双手紧握上层刀面,脚踩锋利的刀刃,勇敢灵巧地攀登而上,在刀杆顶端还要表演“金鸡独立”等造型,引得下面的人一阵欢呼。当表演者从刀刃上踩着下来,并抬起双脚向观众表明没有任何刀伤血痕时,广场四周的观众爆发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最后,东巴们还会表演各种特技,人们则围着刀杆打跳歌舞,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
永胜彝族支系湘潭人,相传原以游牧为生,后有36人定居金兰,繁衍成为36户人家,始以渔樵耕读为生。时至今日,全村已有200多户1000余人。村中除有家族小庙之外,还有规模或大或小的观音寺、天子庙、土主庙、公山庙和龙王庙,庙内塑有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众多神像。诸如观音寺除塑佛教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外,还塑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土地公公等道教神像;土主庙里塑有土主太公、地王阁老和山神,天子庙里塑有从“天子”到“土主”的男女神像数十尊。近代以来,金兰村有的“乡贤”人物,也被塑像入庙享受香火。譬如村人罗浩行善积德,“凡庙宇之倒塌,路途之崩颓,莫不挺身以为之”,后人即在庙里塑其金身,并取法名书神太公。
土主即“本土之主”,是本乡本土的保护神,后来演化成村寨守护神。土主信仰是在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的,是云南彝族、白族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金兰村彝族的土主神,既有地王、山神等自然神祗,也有祖先36人之化身。土主信仰有以请神、祭神、跳神、打卦等活动为主的庙会,同时提供人们游玩娱乐、交友聚餐等机会。
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是一些民族中存留的弥散于民俗、风习中的多神崇拜,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乃至图腾崇拜。程海白云山有人类生活需要的动植物,祭山神成为彝族支系湘潭人自然崇拜的重要习俗。他们认为山神主宰一切野兽,同时也主宰着六畜兴旺和人的安宁。因此,金兰村公山庙、土主庙里都供奉着山神,并悬挂“入山无忧”等匾以示祈愿。在这自然崇拜背后,有着积极的生态伦理意识,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念。
自然崇拜视人与自然为生命共同体,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要求自我节制、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自然崇拜信仰下的金兰村人,从来都不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太多,因此金兰村成为程海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村庄。时至今日,走进土地面积4.46平方公里的金兰村,但见村中数十棵古树拔地擎天,村北箐谷上下森林密布,村南寺庙周围绿树成荫。难怪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诗云:“老树多穿屋,山花不碍门。悠然无限趣,翘首望烟村。”
更值得赞赏的是,金兰村后的白云山间,迄今仍然保有一片原始森林,密布着“水冬瓜”等保水树木,可见到“藤包树”等雨林奇观,可听到清泉“哗哗”作响,还可见瀑布喷涌直下。泉眼位于山腰密林深处,村民呼之为龙洞、神泉,可谓金兰彝人自然圣境。金兰村龙洞涌泉,是今程海最大原生水源,堪称“程海第一源”。2001年,金兰村曾在这里建成龙洞电站,设计流量每秒0.2立方米,装机容量34千瓦,从此改变了该村无电历史。
2005年,金兰村作为农村面源控制示范村,率先实施了程海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建了排污沟渠、污水处理站、垃圾收集房和生态公共卫生厕所,全村家家有了沼气池。2011年,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的“春雨活动”中,金兰村得到北京博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企业和个人资助,实施了“金兰博爱饮水工程”,全村户户用上自来水。金兰村制定的村规民约,开篇即宣称:湖兴我荣,湖衰我耻!保护程海是沿湖每个公民的义务,维护本村环境是每个村民的责任!
金兰村平均海拔1550米,年均气温18.4℃,年降水量731毫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梯田稻米。全村现有耕地460亩、林地9100亩,经济收入主要靠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同时规划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在金兰村东70亩土地上,永胜创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投入巨资,建立了程海土著鱼人工驯化养殖基地,种植了龙眼为主的果木3000余株,同时与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合作,进行程海濒危土著鱼的驯化养殖,成功繁育出程海白鲦鱼、红翅鱼(圆吻鲴)、杞麓鲤、高背鲫鱼和中华倒刺鲃,积极组织程海增殖放流活动,数百万尾土著鱼在程海安家落户。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依托永胜创意工贸公司程海土著鱼养殖基地,开展程海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研究,有力地推进了程海保护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金兰村南边不远处白云山麓,明末清初建有白云寺,金兰村一时成为游览胜地。清乾隆《永北府志》记载,僧人海悟云游北胜,“至白云山架木为庵,栖止十余年,爱其山水清幽,不复他往,适与土司高斗光结方外交,同建梵刹,枕山临海,为永郡胜地”。清初曾任《永北府志》编辑的杨崃赞曰:
白云深处隐蓬莱,乘兴游观践碧苔。
云挂松根飞不尽,鸟闻客履始惊开。
参差楼阁随山现,山没峰峦积翠来。
野径幽香谁领略,尘氛不到任徘徊。
青山绿水孕金兰胜景,火海刀杆展民族风情。如今,程海河口金兰村搭上乡村振兴快车,将会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不负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定不负人。
作者简介
何守伦,云南丽江永胜县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丽江师专旅游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云南高校名师工作室访问学者导师,兼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及顾问;1989年出版著作《永胜方言志》,1995年发表论文《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毛泽东家世溯源》,先后发表《云南永胜他留人与毛泽东祖先探源》等文章百余篇,编著出版《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风情》《丽江旅游文化》《解秘他留文化》《云南旅游风情》《读懂云南》《旅游文化教程》《导游实训教程》等著作、教材10余部;被授予云南省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云南教育功勋奖章、丽江市宣传文化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相关推荐
- 《木梨恋歌》音乐微电影线上首发丨悠悠旋律中“恋上”丽江的“高原果王”
- 不可思议,一幅刺绣居然要4位绣工合作历时3年多才能完成
- 图片壁纸上新!雨后的泸沽湖美如“天空之境”
- 丽江这里藏了一处鲜有人知的绝美秘境: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原始森林、高山牧场……
- 春暖花开丽江欢迎您 | 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文化古城